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中医学的制高点

中医学的制高点

杨世廷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中医学制高点的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一理论的制高点

二诊断的制高点

三治疗的制高点

一理论的制高点

1、中医学理论是基于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源于历代医学家象天法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类取象的研究,基于历代先贤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而形成的。其中,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的总纲和根本,统领中医学各项基础理论,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最高境界,是中医学的制高点,科学的认识天人合一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真正的认识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和合理内核,就必须从宇宙万物的形成开始研究,也就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研究,因为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与人类的形成机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中原始的能量物质(即宇宙能量源体)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产物,其演化生成的规律必然在人体内留下深深的烙印,也就是说其演化生成规律必将制约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规律。由于宇宙能量源体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形成了物质世界,如形成日月、星辰、草木等万千物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些有形的物质和人类共存于自然界中无形的能量体系中,形成了一个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共存的庞大的能量体系,这就使得人类的生命规律、自然界中无形物质的变化规律、有形物质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内核。

宇宙从太易纯能量体经过先天五太的演变,由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进一步演化生成了有形有象的万千物质,由无垠虚无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经历了一(道)生一一,一一生二二,二二生三三,三三生万物的历程,由高度圆融合一到五行生克制化生成大千世界,宇宙演变的历史信息和生成转化规律深深的存在于宇宙演变生成的生命体——人体之中,并且构成了人体的生命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宇宙演变的历史信息和生成转化规律也深深的存在于由太易纯能量体演变生成的大千世界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千世界的自身运动规律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体生命规律,也成为了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宇宙的先天五太演变仍在继续,天地间的万千物质演化生成仍在进行,人体与先天五太演变、万千物质演化生成共处于一个圆融的统一体中,人体的运动规律只有与宇宙自然的运动规律圆融和谐,才能使人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医学的制高点。

然而,关于宇宙的形成先后形成了许多理论学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学说。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形成了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形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也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但是宇宙大爆炸学说不能合理解释许多有关宇宙形成的根本性问题和实质性问题,例如宇宙形成过程都留下了年轮,而宇宙大爆炸学说不能解释从宇宙的年轮上为什么看不出有大爆炸的痕迹。还有众多有关宇宙形成的重大问题应用宇宙大爆炸学说都不能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就是说宇宙不是大爆炸形成的,关于这一点以后再谈。

综上可见,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生成转化规律和人体的生命规律及其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构成了中医学的重要课题。

2、先天五太研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宇宙的起源。宇宙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五个阶段而诞生,最终形成了星球、星系、山川、河流、等大千世界,这五个阶段的演变正如《乾凿度》所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易纬·乾坤凿度》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郑玄注:“太易,无也;太极,有也;”总之,“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称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

下面,我们再来研析一下先天五太

太易,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

太素,有形有质,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

太极,形质体具备,阴阳微分的宇宙状态。

太易:太易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易纬乾凿度》和《列子》都说∶“太易,未见气也”。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就是说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状态,在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太易是纯能量状态,是宇宙的能量源体。太易阶段是神的起始,但气尚未出现。

太初:《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太初是道教创世纪中的第二个年代。《列子》说∶“太初者,始见气也”。(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太初状态无形无质,只有纯能量形成的先天一炁,清澈无比,阴阳不分,先天一炁高度圆融与和谐,遍布了一切,无边无际无内无外,就是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比混沌不清更为原始的一种宇宙状态。先天之炁的形成是能量转化的结果,是不同的能量存在形式,是阴阳的作用使能量发生了转化。

太始:太始在道家哲学中代表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三个形态。《易纬乾凿度》:“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 。“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太始阶段由于阴阳的交合交感所产生的动力,使太初之炁的能量体发生越来越明显的运动,形成了众多的不同的旋游运动,这种旋游运动就是太始阶段的“形”,就是说先天之炁的旋游流动谓之太始之形。

太素:太素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出现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四个形态。《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太素,是太始变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质,却尚未成体。太素,就是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太素阶段先天之炁的旋游运动促进了阴阳的进一步交合交感,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反过来加剧了旋游运动,最终实现了质能转化而产生了质,此时形成的质就是后天之气的原始性物质,先天之炁与质(后天之气)混合为一,能量之炁与有质之气融合同一,混混沌沌。

太极:太极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五个形态。是个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而后的《太极先天图》的《解说》,谈宇宙五阶段说法,是把《易纬乾凿度》和《列子》相关概念引入太极图解说。南宋理学代表朱熹曾与心学开山陆九渊就世界本原是否为太极发生争论。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阶段由于阴阳交感及旋游运动的作用,质能继续相互转化,使得更多的质形成,旋游运动使得更多的质相对集中,出现了质的集合体的轮廓,形成了体,但此时的体没有明确的形状,还是混沌不清,阴阳未开,清气(先天之炁)与浊气(后天之气)圆融合一,此乃太极之谓也。

从先天五太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质能转化、阴阳的相互作用及炁、气、质、体的旋游运动等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质是能的存在形式,能量是质的本体和根源,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就其根本而言都是能量,一切物质的转化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一切有形的物质都具备质能两个方面,质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就人体而言,质能在中医学的运用为藏象,中医学诊断既要诊断质——器官的变化,又要诊断能——象的变化,可以说中医学诊断是质能的综合性诊断,它是立足于宇宙演化之根的诊断。阴阳的相互作用及旋游运动是实现质能转化的基本条件,旋游运动构成了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例如:小到电子的自转和围绕原子核旋转,大到天体的自转(旋)和公转(游),乃至自然界中众多的自然现象,例如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及人体中气血的循行等运动形式都根植于先天之炁的旋游运动形式。

可见先天五太的演化规律构成了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天人合一既是使人体的生命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相融合统一,也是最大限度地使人体的生命运动回归本源——回归自然的本源规律。

3、太极之理与阴阳相互作用规律

太极的概念影响逐步涉及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层面,包括著名的太极拳。可见,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一生二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二生三三,就是阴阳交感化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的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得更经典,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紀,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对“阴阳”最精辟的论述。“阴阳”是天地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分类的纲领,是物质变化的先天条件,是万物生杀的根源,是精神气血的存在。从此进一步确立了比较具体的中医理论学说。

可见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生成转化规律和人体的生命规律及其相互影响规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中医学理论的制高点就是阴阳相互作用规律,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紀,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4、中医学理论制高点的具体体现——医学基础理论学说

从宏观上讲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理论基础上的学说,从根本上讲,中医学理论就是阴阳相互作用规律的阐释与应用。下面分别简述一下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学说,体会一下阴阳相互作用规律的具体应用。

(1)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等。

(4)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府的功能特点是,“臧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如脑藏脑髓,骨藏骨髓,脉藏血液,胆藏胆汁,女子胞藏有精血,可孕育胎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胆,胆与肝相表里,故在六腑之列;而其所藏胆汁,属人体精气,且又名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具有“五神脏”功能特点,又与一般腑不同,故又归于奇恒之府。

(5)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6)经络学说

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从上述基础理论学说可以看出:精、气、血、津液、经络、藏象和五行等诸方面的论述都是以阴阳相互作用规律为指导来阐释的,天人相应、形神一体、形质与功能相互影响、五行的变化等论述也都是阴阳规律的具体应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学说充分说明了“阴阳”是天地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分类的纲领,是物质变化的先天条件,是万物生杀的根源,是精神气血的存在。

中医学的制高点(2)

杨世廷

二、诊断的制高点

1整体观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运用以时间为体,空间为用, 捕捉事物随时间而出现变化的规律的特异思维方式,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诊断实体与虚体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形成了人的生理——心理——躯体——人所处于的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理念,建立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及其转归规律——宇宙自然运动规律相互影响的整体恒动的医学思想。经过历代医家先贤们的不懈努力,使得特异思维方式和整体恒动诊断法成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中医诊断学的诊断制高点就是特异思维诊断法和整体恒动诊断法,同时特异思维和整体恒动诊断法也是中医诊断学独有的诊断思维和方法,还是中医诊断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2、中医诊断的思维方式——特异思维方式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指导人体科学研究的一次讲话中,曾指出要重视对"特异思维"的研究。他说:"叶峻提出'特异思维'这个概念,可以研究"。在正常人思维之外的,可以叫'特异思维'。正常人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此外,还有'灵感思维',但还根本说不清楚。现在看,所谓灵感,也是特异思维。我们要研究特异思维(作为人的一种特别思维方式),包括灵感思维,特异感知和特异致动中的思维即辩证思维和无概念思维的结合。再如人体经络研究专家祝总骧教授,早已用多种方法成功地证实了经络的存在。可是,经络用现代解剖技术和CT之类的透视仪器都不能找出来。然而,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而且,在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一次性地描绘出了人体的十四条经络图。在各种史书典籍中,也找不到人们一条一条发现经络的过程,更没有修改过经络的片文只字。这表明,经络是被一次性的完整地发现的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具有一定时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一对基本属性,在自然状态下它们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要同时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去认识事物。

明朝的李时珍是个很务实的大医药学家,关于经络的发现,他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内景邃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信不诬也。”说只有返观者才能看得见人体内的经络通道。他所谓的“返观者”就是特异思维方式。“返观”的意思,就是将关注外面世界的精神意志收回来,返观自己的内心。在这里,李时珍肯定了特异思维者有能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黄帝命扁鹊和俞跗两位大臣定《脉经》,其中的扁鹊就有能“隔垣视人五脏”的特异功能。如果这些话都是无稽之谈,那么,经络的发现就无从解释。

西医诊断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病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实证诊断医学,主要是对实体(器)进行研究,其思维方式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诊断的结果也是侧重于病理、病原等实体的检查,借以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可以看出,西医诊断主要是对“器”进行物理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器”的形质,主要研究实体(人体和病原体等)的形态结构、组织成分及其物理功能,侧重于研究某一时刻的空间。西医诊断采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突出特点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研究对象为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的实体空间,主要研究实体的静态状态,研究的空间范围基本上局限在所研究的实体本身的范围之内,研究对象(实体)的常态或病态显现时间一般局限在诊断期间,就是说西医是应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法重点研究诊断期间的实体状态。

中医学诊断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理论基础上,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手段,对实体和虚体进行的时空整体性诊断,其重点是研究横纵两方面时间条件下的实体虚体状态。纵向时间研究为向以前时间方向(就是我们所说的已经过去的时间方向)研究实体虚体状态(研究病因),向以后时间方向(就是我们所说的未来方向)研究实体虚体状态(研究预后),横向时间研究诊断期间人体、区域环境、天体状态(如五运六气等)等相关联的整体时空条件下的实体虚体状态(研究天人相应状态下的人体状态),中医诊断是点、线、面、体诸方面的综合性研究,而且将点、线、面、体诸空间研究都纳入到以时间为主轴(研究方向)的动态整体研究之中,可见中医诊断是整体恒动性诊断,其采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中医特异思维方式。可见特异思维方式的特点不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态的思维方式,而是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它将时、空纳入整体,将动(变化)、静合二为一,将常态、变态有机结合。

那么怎样理解中医特异思维方式呢?就是在认识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在时空取向的问题上,选择了时间为主轴,即以时间为体,空间为用, 捕捉事物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特异思维方式。“特”就是对现象规律的观察、感悟和体会;“异”就是拟照原本现象,再现现象的规律, “特”就是特定时间的实体虚体状态,“异”就是不同时间的实体虚体的思维显现。特与异用阴阳、道、气与五行从不同角度去表达、呈现。中医特异思维的具体应用就是运用阴阳相反存在、互根、消长、平衡、互相转化、主从和时空属性的变化原理以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来分析和研究人体的常态、病态变化规律。阴阳学说偏重于对宇宙万物系统关系的总结;气学偏重于对宇宙万物流动转化的描绘;五行学说偏重于对宇宙万物平衡制约的阐释。

那么又怎样理解实体与虚体的关系呢?运动充塞了整个宇宙,所有运动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发生的。对运动着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事物的形态结构除了是理所当然的实体之外,还可以是虚体。这是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的特异思维方式,也是同西方医学抽象思维最基本的分别。没有运动的事物只剩下空间的形态结构即实体,运动着的事物则由运动着的实体和运动过程呈现出来的虚体组成。在人体内,某些实体和虚体的运动组合所展现的就是功能。如脏腑就是构成人体的主要实体,它所产生的功能就是虚体,如精神、意识、思维,五行生克制化,食物消化后精华的摄取、废物的排泄等等,又如经络是信息传递网络,接受内外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信息后人体产生的感觉等,再如气、血、津、液的流通等。所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永远是随时间而运动着的实体和虚体的结合。而它们能够存在,是因为它们自身的运动规律,处于虚实结合的状态而成为一种平衡的整体。人作为一种存在的个体也是如此,其存在是基于有规律的气血运动。有规律的气血运动,在现象层面呈现为一些人体现象或特征 ,通过认识主体对其观察和体会,可以获悉有规律的气血运动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趋势。这个思维过程,就是特异思维的过程,而所体现的动态之势,实质就是特异思维。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既研究形质,又研究功能,而且功能较之形质更为重要。中医诊断主要研究实体与虚体的综合,尤其是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实体与虚体的变化规律,并且将自然环境的影响纳入诊断之中,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整体性和前瞻性,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更为科学合理,对疾病的预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预测效果。而中医诊断的整体性和超前性及其所采用的特异思维方式恰恰是西医所不具备的,相反,西医诊断的实证手段却能丰富中医诊断手段。由于特异思维具有特异性、整体性、时空性、易简性、感应性、区域性、变化性、体悟性、能动性和无限性等诸多特点,它必将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

3、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特异思维诊法

首先,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中西医诊法的异同,再深刻理解中医诊法中望诊的特殊性。

西医诊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的掌握患者的症状;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物理检查方法等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些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阐明哪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联系这些异常征象的病理生理基础,通过反复推敲和分析思考,得到诊断疾病的某些线索,从而提出可能发生的疾病,初步完成临床诊断;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以及心电图、ct核磁X线和超声等辅助检查,也就是进行必要的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诊断,尽可能作出病理学、细胞学和病原学的诊断,其中重点是病理学和病原学诊断,以此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再应用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

从上可知,西医诊断主要是实体(器)的诊断,主要诊断实体(人体和病原体等)的形态结构、组织成分及其物理功能。

中医诊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各种症状,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基本原则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其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详述,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诊法的原理原则实际上都是中医诊法中的整体恒动观的具体应用,也是特异思维理念的具体体现。因为特异思维根植于时空一体、生命全息性的物质基础,也可以说时空一体、生命全息的物质基础是特异思维全息性的根源,也是整体恒动观诊断原则的渊源。

从传统的中医诊断原理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诊断是对时和空及其变化的诊断,是对结果和及其变化过程的诊断,是对实体和虚体变化规律的诊断,是对形质与功能相互关系的诊断,是对天地人三者相互影响关系的诊断。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许多医学家就是以特异思维方式构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为中国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简介一下望诊法中特异思维的应用。

通常的被中医广泛应用的望诊方法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诊是通过观察神色,形态两个方面来了解一般的情况,并结合舌诊来进一步帮助判定疾病的性质。而《难经•六十一难》却说:“望而知之者谓之神”,那么到底怎样认识和理解“望而知之者谓之神”中所说的“神”呢?怎样望诊才能达到“神”的境地呢?

4、中医独特的脉诊方法——太素脉法

宇宙广大辽阔求无际涯,然而阴阳鬼神之运输。风雨雷电之润泽。花木之繁荣。日月星辰之明晦。甚至江河湖海之渊源。海市蜃楼之万变及宇宙之中幻观现象的隐现。细雨悲春。雌鸠唤雨。种种色相。各尽其致。这些都在中医一“切”之中。这就是一脉相承吧。来龙去脉之消息尽在其中。中医通过切脉的方法便知宇宙自然对人体的影响。各种脉法中首选太素脉法。对消息掌握的更便捷准确。所谓太素脉即太极之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时未见其气,太初时气始生。太始的时候有形之始。太素时,质之始,到了这个时期气,形,质都具备了。而并未分离。所以叫做混沌。形质即阴阳,自古以来中医的诊病方法就有很多,望,闻,问,切。综合了所有中医的诊病方法。在这里主要说“切”脉,“切”也叫“号”脉,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但就这个号脉却有大乾坤。自古医家各有高论。尤其李时珍的《濒湖脉诀》对中医界影响很大。颇受推崇。但太素脉并没引起后人的重视。其实太素脉是根于时空气形初始的密码而来的。这里包括时空密码和阴阳密码。时空和阴阳互相转化,互根互存,彼此进退。这种转换之间的密码,结合起来就是生命密码。

关于太素脉法的原理及其应用方法,我在《<黄帝内经>参同契》系列文章中已经详细叙述了,在此不再详述。

TOP

中医学的制高点(3)

杨世廷

三、治疗的制高点:

西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它针对人体的物质实体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研究能不断地从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分子等层面逐渐深入,即从宏观向微观深入研究。其治疗学所研究的病变原因及其治疗措施也是建立在微观粒子基础上的,即建立在对药物有效成分和病变成分的粒子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又由于西医的理论与治疗措施一直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容易为人们理解、信服和掌握,因而使它很快传遍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医学”,并被公认为“现代医学”。

西医治疗依赖于现代科学(即实证科学)的发展,而现代科学应用到西医学上,主要是对实体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有形物质,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治法、生命体、自然环境及其生命体的变化规律等诸方面因素之间没有必然的有机联系,西医治法属于实体的、静态的、孤立的、局部的、非生命活力的治疗方法。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西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在治则治法方面,中医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医的治则是在整体恒动观念和辩证施治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黄帝内经》中以治病求本为治病的总原则,在此思想指导下又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经络、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等治病原则,针对具体病症再确立具体的治病方法,并有组方、遣药、服药、针灸、拔罐、刮痧、气功、心理疗法等方法。

中医治病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治病求本,那么这里的“本”到底指的什么?“本”就是整体恒动观。中医之本将天地之道、人事之理、生命规律、疾病转归等诸方面当作一个整体,在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指导之下,从整体动态的思维角度去研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机能的变化规律,确定出常态与病态,分析出病因病机等,进而辩证施治。

我们先对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学中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分析,借以说明病因病机辩证施治的由来及其由此确定的疾病治法的理由,进而理解中医治疗学的制高点的内涵。

1、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五行变化规律

古代医家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时候,将生命体纳入到宇宙整体系统之中,从天地人的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仅如此,还从宇宙形成和万物生成过程的角度动态分析其共性规律和基本规律,并且将不同时间下的空间也纳入到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之中考虑其互相的作用(这里的空间指宇宙万物在不同时期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空间),进而发现了整体恒动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基本状态,即物质运动变化是永恒的,某时刻下的宇宙万物处于一个整体之中,宇宙能量源场与万物能量场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且不同时期的宇宙万物的虚体或实体也是处于一个整体之中(这里的虚体指过去时间的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实体指当前时间的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存在着相互影响,(关于这一点不妨以人的回忆理解:过去场景状态信息存在人的大脑中,当被激发显现时,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而且能回忆起不同时间的情景),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共性规律是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所不同的是万物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涉及到具体的物质变化时又有了新的特点,如五运六气之五行与人体五脏之五行变化规律是相同的,仅仅是在具体的物质应用方面有了特指和特定的含义。

从宇宙万物形成前的先天五太变化过程角度讲,太易阶段是纯能量阶段,也就是宇宙能量源体(宇宙能量源场),经过形成气、质、形、体等诸阶段后,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和五行的生克制化形成了万千物质,可见宇宙是由能量和有形物质构成的,而有形物质中存在着能量,有形物质也是能量的存在形式,不同能量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转化。在庞大的宇宙统一体中有形的物质仅占一小部分,无形的宇宙能量(场)充满了巨大的宇宙空间,不同的宇宙能量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极其广阔的,从这个角度说,将人体的生命规律纳入到宇宙的庞大的能量体系中去研究也是必然的选择。

正是在整体恒动观思想的指导下,将阴阳五行变化规律应用到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经络学说等基础医学理论中,才阐释清楚了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伤人致病规律(病因),发现了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及其转归规律(病机),进而确定了病症,确立了具体的治疗方法。

2、平衡人体整体的中枢——经络

人是生物,具有生物的运动规律与特性。每个活的生物体都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有自我平衡、自我修复、自我再生、自我产生出新物质等一系列功能。主导这整体运动的系统是经络系统,当经络系统的功能失调时,机体的上述功能就会减弱或丧失,从而出现疾病。前者是疾病产生的原因,是本质,后者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中医治病就是本着促进经络系统功能恢复,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功能正常,从而使各种病症得到痊愈。可是,由于西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从解剖上看不到人体的上述功能以及经络系统,因而也就看不到疾病的本质,看到的只能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病症)。西医所进行的治疗,是针对病症治疗。这种治疗法只能说是治“标”。“急则治其标”,在“急”时的确需要,但若把这治标法当成治本法,就必定会出现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如“药(医)源性疾病”的问题等问题,而且随着西医学的发展必越来越严重。

中医用汤药从人体内部治疗疾病,是以“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这正是着眼于调节机体的平衡(即所称的阴阳平衡)。不过,当机体自身的平衡功能失调后,会在各个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平衡,那么中医从哪调节平衡呢?中医是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即抓中医所称的总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与西医不同,西医对机体所出现的各种不平衡也进行调节,例如血压的不平衡(血压高或血压低),血糖的不平衡,心率的不平衡等等,都分别调节。血压高用降压药;血糖高,用降糖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者注射胰岛素等等。由于这种调节未从整体出发,未抓主要矛盾,因而不能促使经络系统的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正常,结果药物停用后不平衡又再出现,使得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需终身用药,而且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造成许多的并发症。中医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最终正在于促使了机体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正常,由此才使各种各样的疾病得到痊愈。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一点,经络系统之所以可以随时随地在调节机体平衡,保持机体正常与稳定的原因除了人体的自调性以外,更重要的是经络系统也是人体与自然环境沟通的主渠道,实现天人相应主要靠经络系统来完成的,治病不仅仅是促使经络系统的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正常,更重要的是使经络系统的运行符合于自然法则,使人体能量场与自然能量源场得到更好的交融,就是说医药疗法自然疗法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与西医不同,西医对机体所出现的各种不平衡也进行调节,例如血压的不平衡(血压高或血压低),血糖的不平衡,心率的不平衡等等,都分别调节。血压高用降压药;血糖高,用降糖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者注射胰岛素等等。由于这种调节未从整体出发,未抓主要矛盾,因而不能促使经络系统的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正常,结果药物停用后不平衡又再出现,使得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需终身用药,而且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造成许多的并发症。中医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最终正在于促使了机体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正常,由此才使各种各样的疾病得到痊愈。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一点,经络系统之所以可以随时随地在调节机体平衡,保持机体正常与稳定的原因除了人体的自调性以外,更重要的是经络系统也是人体与自然环境沟通的主渠道,实现天人相应主要靠经络系统来完成的,治病不仅仅是促使经络系统的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正常,更重要的是使经络系统的运行符合于自然法则,使人体能量场与自然能量源场得到更好的交融,就是说医药疗法与气功疗法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绿色自然疗法——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气功

绿色自然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气功等。这是西医根本就不具备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针灸学是以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技术、针灸的作用机理和临床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是以针灸疗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独特,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发展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针灸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针具的改进、治疗仪器的研制和作用机理的探索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先锋。

拔罐治疗法

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刮痧疗法

用边缘光滑的羊角、牛角片,或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等工具,蘸润滑油,或清水,或药液、药油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以治疗“痧证”及中暑、感冒、喉痛、腹痛、吐泻、头昏脑胀等病证的方法。

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有学者认为刮痧是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疗法记载,并称为“夏法”。及至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由于本疗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根据一定的固定程式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达到自我入静的放松。气功疗法属于灵魂医学 soul medicine范畴,说白了就是意念力的训练,涵盖了丰富的灵魂、生命哲理。(具体方法以后专门论述)。

中医的绿色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独特,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不会造成药源性疾病,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充分发挥人体自调功能,符合人体的生命机制机理,因而,中医的绿色疗法是中西医防病治病方法中的优秀治疗方法。

TOP

说的好,一定回复~












规模最大的常州礼仪公司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