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行气铭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战国行气铭的全文是‘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句话,被认为包含了从古至今所有气功的关键部分,郭沫若先生认为它是在讲一个深呼吸的回合以及阐明这样呼吸的好处。大意为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战国行气铭,所描绘的内容,是宇宙间的一种规律。因为战国行气铭中,没有任何语句提到呼吸二字,而行气虽然在汉朝之前指气功,但即使如此,其后的文字也可以是一套气功理论,而非功法。
原因是,行气铭中的理论,和周天理论相符,而周天理论却是有三层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指二十八宿与诸星在天空运行,一昼一夜为一周天;第二层含义指人体精气(精气通常是指后天之精而言,亦即充养脏腑的精华包括饮食所化生的“营卫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和肾本脏所藏的精气(即男女媾精的精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脏腑的精气充盈,肾本脏才有充盛的精液。在最重要的任督二脉中运行一周,这个被叫作小周天;第三层含义指人体精气从肺之经络运行身体一周,到肝之经络,这样生生不息,这个被叫作大周天。 说来其实简单,战国行气铭包含着后世气功的大部分理论根源,只是有一点不同。它从‘深则蓄’到‘定则固’之间是吸气下行,以此修炼下丹田的功法。而‘固则萌’到‘地几舂在下’则是呼气上行,修炼上丹田的功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