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六纲辩证的步骤思路

六纲辩证的步骤思路

    1,经方六纲的辨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然后辨具体方证,最后有多余症状再辨药症加药。
        辨六纲首先分清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半寒热),病态(虚实半虚实)。
    这个就需要清楚六纲的实质(病位,病性,病态)是什么,比如太阳少阴病位为表,阳明太阴病位为里。少阳厥阴病位为半表里;三阳纲为热,三阴纲为寒,三阳之中少阳为半寒热,三阴之中厥阴为半寒热,三阳为实三阴为虚,三阳之中少阳为半虚实,三阴之中厥阴为半虚实。。。。。。具体请看《<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病位辨证,首先是看病人有没有表证,没有表证就是里证或半表里证,表证的表现:恶寒发热,或者恶风发热,两者并见多属于表证,或者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或者颈项强、头痛之类,脉浮等。
然后就是辨证寒热问题:
      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这个寒热辨出来了,虚实也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寒结),就可以基本分清属于哪一纲了。
    例如:有表证,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根据寒热来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过少阴病的病人除了一些有表证的表现,其肢体痹症表现很明显,例如四肢的疼痛、麻木各种症状(需要和太阴外证鉴别),但是也有没有表证的少阴病,患者主要以肢体痹症为主要表现,但是就是没有表证,也没有热症,问诊之后就是一个寒症。
    如果病人没有表证,表现出单纯性的寒象,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少阴病,或者太阴少阴合并病。如何区分这个?这时候就要靠临床表现了,如果患者表现出拉肚子、腹痛、腹冷、腹胀、胃痛、流口水多、小便清长之类的,这些症状都偏于里,就是太阴病,如果表现出肢体痹症的,就是少阴病,合起来的,就是太阴少阴合并病。但是要注意的是厥阴,虽然厥阴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但是有的厥阴的热症并不明显,例如一些痞证,或者热症只有小便黄,或者舌苔变黄,或者胃子有点烧灼感,或者心烦之类的,这些就是厥阴,厥阴就会有太阴或者少阴的症状,或者也会有少阳的症状,要注意。如果辨出来的是寒热错杂,就有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厥阴(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 同样,有里证的,里实热为阳明,里虚寒为太阴。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症状有时不会按着书上的条文来生,有可能有太阳,有少阳或阳明,也可以有三阴。这个时候就要用合并系属病来区分细化六纲归属。为下一步精确选方证提供依据。
    2,根据上面的资料辨出了六纲,接下来的就是选方,也就是方证对应了,要选什么方子,第一点,就是根据辨出来的六纲,确定是那一纲。然后在五证病机,卫气营血等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一系列的症状组合或主要症状(抓主证),在经方200多个方证中选出符合这个组合的贴切方证。
    例如你的病,辨出来就是少阴病,也就是(表寒证),这点出来了,就辨下一步, 就是你还有个主要症状,就是“痹症”,所以你要在心中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痹症(主证)+表寒证(少阴病系列证),可能有营血亏虚,也可能有真阳不足,水湿泛滥。接下来根据这些情况你就在经方200多个方证中选出符合这个组合的方子,可以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或其它的方证。方证选出来以后,如果还有不能包括的症状,就要进行药症加减了。
    3、经方理论,要进行药物加减,是非常严谨的。必须通过药症进行。一个病人,有没有加减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临床表现有没有要加减的药症,也就是,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中的药物的药症的治疗范围内,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症状,如果这个症状比较要紧或者明显的话,就需要按照药症加减。这个是进行药症加减的前提了。之后就是选用符合药症的药物了,需要符合这个方证的寒热性质,例如:如果这个方证属于寒症,其表现出的,需要加减的药症也是属于寒症,那你的选用药物的药性就要属于热,就是热药。这个也是大前提。之后就是具体选用哪味药了,这就需要你对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的了解,对里面的每一味药所治疗的临床表现(药症)娴熟了。所以神农本草经里面的记载就是药症。
      使用经方,首先是不做任何加减,单方使用,不行的话,就方子合并使用,最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做加减,并且加减药物不能超过2味!!

      这些要记住的。
     从这个看出,要加减,并不是按照什么气虚、血虚的来得,否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了黄芪、当归还不行,还要把中药书上的所有补气的、补血的加上,这个就是卖药的了,疗效也不好

      六纲辨治与临床抓主症的关系

张界峰
      六纲辩证施治是指导医者在临床运用上准确抓住疾病得病机实质,正确指导治疗,迅速取得疗效的临床治疗学术。作为临床工作者,必须予以掌握和运用。鉴于当前很多医者,误解为在临床上应当抓住主要的症状,予以解决患者主要的痛苦而后,再来运用六纲治本的错误辨证理念。经方大家刘志杰先生专门撰文予以解说,特摘录于下:
      “六纲辨证,必须所有症状全面参考,才可以称为辨证.证是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是由若干的症状组成的一个具有固定方剂对治的“证”。没有整体六纲辨证鉴别,光抓主诉容易导致误诊,很多主诉各纲都有 .抓主症,是一种临床辨证窍门.主症,往往代表着主证。这在辨证当中的系属关系上,很重要.比如阳明病,有一系列的实热表现.其中腹痛而大便干硬的症状十分严重,这就是承气汤对治.或者发狂谵语,就要结合看大小便,来分辨是承气汤证还是抵当汤证.如果这个人出现了紫癜出血或者便血尿血很重,为主症,这是伤了营、血,就必须看有寒证还是热证,热证就要属阳明,用阳明的清热、通闭法去对治.如果这个人热极而导致阴阳格拒,出现了真热假寒为主症的,就要按厥阴法去对治,属于“系厥阴”。又比方说一个“烦躁”为主诉的病人,假如你认为是烦证,不用六纲综合分析就去用阳明清热法,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一顿乱用,如果人家不是阳明烦证而是真阳欲绝的烦躁呢?这样不就会是助纣为虐吗?这样就极容易出现医疗事故。
      抓主症,是在辨证的前提下展开的。否则,就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大忌。一个主症,你要围绕他展开病机剖析,不用到其它症状参考不行,因此,就要整体的用辨“证”去衡量,最终,还是落到辨证上,才能搞清病机实质。正法无上,最是圆活,更是整体。一个辨证体系,是环环相扣,不能断章取义的拿出其中某一个环节的理论独断孤行。临床抓主症,治主症,要在方证的指导下去治。比如恶心或呕吐很重,这是一个主症,是患者主诉。你要把这个呕吐的主症,和其它的兼症结合起来考虑,分析它到底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方证。如果在兼症上,伴有头晕目眩,心烦,口苦口干,就是少阳病的病机,就是小柴胡汤的方证。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呕恶现象解除的不满意,就可以加大半夏的药量,这是原方的“药症”加量法。打个形象的比如,就好比这棵树生病了,枝叶开始干枯,这是主症。怎么办?剪除它就行了?我们要找根本原因,如果是树根腐烂了,你不去管根本,这个可不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多纲同病,其中有一个最痛苦的症状。你就抓住它,围绕它去辨证,它要是属于某纲某方证的一个症状,就以某个方证为主,其它纲的病,要是不重不急,可以暂缓治疗。主症,是诸多的兼症协同造成的.其中某个兼症,就是造成主症的罪魁祸首。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重大局,顾整体,从根本上解决,这才是大道。如果我们不去整体的用六纲方证去衡量,是无法看清实质的,看不清实质,就是乱治。”
    综上所述,告诫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谨守六纲,严格运用,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望大家谨记。

方证药症理念和中医的辨证尖端
刘志杰

    首先,要重点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方证”概念和理念,到底是谁明确提出的。目前国内学界有几位著名经方学者一致认为,“方证”的概念和理念,是日本汉方学界率先提出的,这未免有失公允,这是一种学术迷失的表现!甚至有数典忘祖之嫌。
    “方证”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虽然未见,但是,其实际理念却到处可见,这不能说,因为书中未见“方证”名词,就否定仲景的方证理念或者否定原书无方证概念和理念。
    什么叫“方证”?方证就是讲求方证相应。也就是说,你所开具的处方,必须和你对治的疾病证候,要丝丝入扣,彼此相应,才能达到显著的预期效果。这和西医的对症治疗用药,是一个道理。比如发炎要用消炎药,疼痛要用止痛药。
《伤寒论》一书,无处不体现方证相应这一核心理念,其辨证的究竟目的,就是求得方证对应的结果。
    我们现摘录其书中几条,用来阐明仲景先师的方证理念:
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5、“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脉经》原文)
6、“••••••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全书类似这样的地方,举目皆是,不胜枚举。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思是说,辨清证候后,使用对证的方剂治疗。对证方剂,说的就是方证,如桂枝证,是说桂枝汤这个方剂对治的证候;柴胡证,就是指小柴胡汤方剂对治的证候。承气汤证,指的是承气汤方剂对治的证候。每一个特定的方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证候。方证相应,立竿见影,否则,效果不明显、无效甚至可能会造成加重病情的严重后果!
    仲景文中虽然未见“方证”一词,但是,桂枝证、柴胡证等用词,是不是方证的概念和理念呢?这个概念和理念,是仲景述出的,怎么倒成了日本汉方界的发现了呢?
即使还要狡辩,硬要找出“方证”一词的这两个汉字组合,才能承认的话,我们就耐着性子,继续来引经据典,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
    我们从唐代的《千金翼方》这部经典中看看药王孙思邈是怎么说的:
    “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千金翼方》
    我们看,孙思邈说,“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孙思邈可是提到“方证”一词了!要说方证一词以及理念的提出,该是孙思邈才对,怎么倒成了日本汉方界的发现了呢?
    更何况,历朝历代,不乏伤寒大家,皆是异口同声的高呼“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怎么倒成了日本汉方界的发现了呢?
这个问题啊,我看不必再浪费笔墨了,阅者一目了然,难道还有必要再说什么吗?
下面,我们再说说汉传经方医学辨证的核心问题。
    中医讲辨证,他辨的,不是西医的“病”,他辨的是病人整体的症候群。他不管你是什么肾炎、胆囊炎之类的疾病,任何一种疾病,随着病人个体的差异,都会有不同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中医呢,就把全部症状搜集起来,用“证”的概念去系统归纳,每一个特定“证”,必然要由系列的特定“症状”所组成,也就是说,一个“证”,是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有严格的判断依据和标准,一旦这个“证”得到成立和确认,根据方证对应的法则,其主治的有效方剂(经过循证检验),也就得到了足够的证据予以彻底确认,从而完成了一个周密严谨的、科学规范的、辩证论治的全过程。
    近代已故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曾经指出,辨方证,是中医辨证的尖端!真知灼见啊!辨方证的这个系统而规范化的理念和法则,也只有汉传经方医学理论所独具。汉传医学体系,才是中医学术的真髓啊!
    那么,能够达到精确的辨方证水平了,是不是就到了顶峰了?不是的,那只能说是和尖端看齐,还没有站到山尖上。
    如何才能站到顶尖上呢?我们在此,又引出了一个概念,叫辨药症!
    我们再从南北朝时期的《小品方》、唐代的《千金方》这两部经典中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1、“但问人男女长少依据方说,方说有半与病相会便可服也。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小品方》
    2、“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非其主对者,慎勿服也。”——《千金方》
    孙思邈叫“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要使药的主治和症状绝对吻合。陈延之叫“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见到某个单一症状与方剂不相应,就要根据症状,对方剂中的某个药物进行加减,必须要达到相应,才是最完美的。因此,我们对这种精微的辨证,叫“辨药症”,药症的这一名词概念,由此得出。如果把方证叫方剂学的话,那么,药症,就是中药学。
    一个患者所患疾病,其症候群复杂的很,经过“证”的系统归纳,辨出了“方证”后,又多余出一个或两个单一症状,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再去辨“药症”,对所选的方剂进行精确的加减调整,达到严格的对应标准,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说,辨方证,是中医辨证的尖端,辨药症,则是尖端上的极点!

方证辨证论----胡希恕

    这就是我研究这个伤寒论呀,伤寒论它是,张仲景他这个辨证的体系呀就我写那引言,他是讲六经八纲,最后辨方证。这个方证在张仲景这个辨证呀就是一个最重要,最具体,最末的这么一个阶段。那么解释这个方证,方证是这简单的话了。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证。那么方剂的适应证就叫什么方证。在张仲景这个书里头他也曾经提过。他不强调这个,这意思是这么个意思。但是看这个书的人都把他忽略了。你象他常提的是桂枝汤证呀,柴胡汤证呀,白虎汤证,承气汤证。这都在伤寒论里头提过,金匮要略里也提过。可是读这个书呀,大家在这上头不注意,注意的人呀,首先是陈修园。陈修园的书我们可以看一看。陈修园说是呀,他就这么提的,他说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这是仲景书里最大眼目。最大着眼处了。也就象我说的这个,他是最重要最具体,辨证到最具体了,最末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以前用那个简单的话,咱们那引言里头也有吗,我说他是辨证的尖端。他这个尖端就是逻辑上讲的内包外延的关系。这个内包,越具体了,这个外延越小了。你比方说动物。脊椎动物。又**在一种人类。所以你光说个动物那多了去了。你要说到脊椎动物呢,又是缩小他这个内包,外延也就小了。你要说到人,那只是两条腿的人了,能说话。那么他这个辨证也是,开始是大面积的,你象咱们说的六经吧,就是表里阴阳,就是每一个病位都要反应这么两类证候的,这是肯定的,这我说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从有他这个书到现在没有这么讲的。这就是六个类型。
    这现在临床上还这六个类型。你象太阳病吧,咱们常见着。太阳病也就这么两个,一个中风一个伤寒。这么两个类型。那么他就是。所以他这个六经辨证,在分析八纲。张仲景辨证的这么一个程序,体系。最后了,光辨证还不行,得辨方证。那么那个方证,这是很重要一个事情。那么一个大夫,尽管他对于这个辨证念经治的这种体系,理论他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就对方剂心里有个数。这是什么呢,就是方证。就是这个方剂适应证心里有个数。他就会运用这个方剂治病。这很多了。这个乡间的秘方就是如此了。他对这个方子呀,那王老太也是呀,那个中医医院的王老太太,他专用那种座药治这个妇科,那治得很好。可是他一看这个病呢,她说这药行,你准行。说是这个药不能治,你这个病我不能治,就是对她那个方证不适应。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他这是一个辨证的尖端。要读张仲景这个书呀,要是不知道方证那根本是不行的,所以他这个方证也并不多,连伤寒带金匮就二百多。常用的东西。可是这里头挺复杂,我这一回就把做一个经方方证类结。我写的这个东西呀,头前你看看这就有了。开头就是桂枝汤类。
    那么在表证他有两个系列的方证,他为什么就从中风伤寒上起的,一个他是要用桂枝汤法,就是自汗出这类的,一个他要用麻黄汤法。那么随着这个证候的出入,那方剂就得改。所以这个方证最具体了。他要将桂枝汤形成一大系列的方剂,麻黄汤类也形成一大系列的方剂。所以对于太阳病。少阴病的研究也就只是这个,就是发汗剂,发汗剂有这么两个。你象这桂枝汤我写完了。这回呀不象以前,这回我把方证特别强调一下子。这就是桂枝汤方证探讨最后是这样子。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从这个方剂的性质他是这样子。发汗解热。但于药味偏于甘温,这是拿抽象的来说这个方剂了,他净用甜药,温性药,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他能够对胃有好处。就是咱们说这个能够,培补中气了。那么它有滋液的作用,就是滋津液,所以他的应用益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津液不足。所以这个桂的认识大家有些问题了,我这个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要体液充盈的表实证,或者有里热,里不但不需要补益。且还有热。你象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就是这个东西。不可与之。有关具体的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这根据仲景说的。桂枝汤的适应证究竟是什么呢,就在这些情景之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动浮弱者。,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他都得损失津液,头一个也是,发热他都发热,桂枝汤解热,都汗出,所以脉也弱,脉虽浮而弱,所以脉迟呀,脉弱呀,脉浮而虚呀。
    这都是说明身上这个体液亏损了。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发汗或下者都是伤人津液呀,那么表未解你肯定还得用桂枝汤,麻黄汤不能用了。阳明病脉迟,阳明病脉迟他是不及的脉呀,脉迟呀在张仲景的书迟中迟者就是津虚血少,那么虽汗出多,汗出多就象阳明病发多汗那个情景似的,但是而微恶寒者,而表未解者,他表未解,这个解这个表除那个脉迟,汗多,他那个津液伤的更厉害了,也得用桂枝汤.病下利而脉动浮弱者这个他本来是一太阴病脉浮者,你看这个太阴病我都讲过了,可发汗易桂枝汤,这个都是王叔和给搞的,这都不对了,他那个本文呀,根本是对的。他那个太阴病脉浮呀,这个太阴病是指下利说的,就是利证,利证脉浮,有用葛根汤的机会,也有用桂枝汤的机会,共旁的发汗法一样,他得脉浮,脉浮就说明是表证,就是表里并病。表里并病是一个阳性证,他当然得先解表。所以在葛根汤呢他这个书上写的,太阳阳明和病,那么在这里边桂枝汤呢他又写一个太阴病脉浮者,所以大家注意呀,太阴病也有表证,不是,他指的下利说的,为什么这个他写个太阴病,那个写个阳明病,也太阳阳明合病呢,他就是病有虚实的关系,他这个脉准是浮弱,他如果这个脉紧,他也用葛根汤。合着有汗出等等。读古人书死于句下不行,他这个书年久了,经过王叔和的编次呀。我认为有很多的问题。再就是霍乱吐利。上吐下泻损人的津液更凶了。那么这个他表还没解,而身痛不休者也可以用,稍与桂枝汤。这都不能用其它的发汗方。那么这几项都在特殊情形之下,就他具体的适应证。
研究中医呀,有些问题,你象拿这个桂枝加桂汤,这我也写了,这个仲景呢,他就这么一节,这也值的讨论的,烧针另其汗,针出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这奔豚是一个,你看看,我这回注解用点心,金匮要略里,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做欲死,要是不发作,复还止,那就是好人一样,那么根据这个情景呢,奔豚病用这个来介绍一下,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证,他是发作性的,不发作没有,这么一种病。这么一种病很多呀,所以这个注伤寒论呀,又说桂枝泻奔豚气,他也没明白这个奔豚,这个原因很多,在伤寒论就有两个,他这一节说的什么呢,说病在表,应该发汗,但以烧针确使大汗出呀,乃非法的治疗,这我注的伤寒论也这么注的,这是一种非法的治疗,他由于大汗出病必不除,大汗表不解,本易导致气上冲,就是容易使气上冲,这个咱们讲桂枝甘草汤都讲了。如果针处补寒,这个被寒,古人的看法了,拿到现在说就是感染。红肿如核者,这更促进气上冲的加剧。他又加上感染了。这更促进气上冲的加剧了。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即其后也。
这个奔豚病呀就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呀,这就是他这个证候。一灸其核上各一壮,以至针出被寒.与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也。这个奔豚呀,需要桂枝加桂治。他妈那赵小钦混蛋。他遇到一人病呀,是这个,我说用桂枝加桂,他治好了。下回他又遇到一个,又用桂枝加桂,他又问我,怎么不好使了呢。我说你大爷真是的,我说那个呀,他是在表证的基础上,他气上冲,由于气上冲而引的这种神经证候。要不是气上冲,要用气上冲下水上冲,那就是苓桂枣甘呀。他脐下悸,你象那什么那个,那个《金匮要略》明明就是三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奔豚汤,奔豚汤在这里李根白皮,葛根黄芩这一类的药。他是一种,以在少阳这种证候下热,这种的奔豚,所奔豚的造成是多种多样的,就是辨证,总而方这辨方证呀,这也是很清楚呀,他不能拿,见到奔豚就他吗吃桂枝加桂,那哪对呀,他不对,所以这个就是关于桂枝加桂汤证的探讨。书中论治虽仅上述一条,但也很清楚说明了桂枝加桂汤证或者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剧甚者达到高度了,他就发展到这个情景,那么你要说是奔豚,奔豚它也治吧。可是它得在桂枝汤证基础上,他有表证.他表证没好,要是没有表证他这种奔豚汤证用桂枝汤哪行,那不行。所以我这回呀,把这个东西,费点心思把它。
我以前这个都有,就是这个末了,这个方证呀,没解释,没讨论。尤其这个**节的需要讨论。你象那个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他明明底下说,他这个太阴病,那一段呀,那也很精彩。张仲景的意思呀,你象太阳病也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包括这一些的证候说明这个太阳病。你光一个头痛能说太阳病吧吗?阳明病也头痛,你要说光一个恶寒也不行,那三阴病也都恶寒呀,他准得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才是太阳病。这个太阴病也是,太阴病的提纲明明写的,太阴之为病,他有腹满,他要是吐,他里头停水。他那么个腹满。而且这种水呀,他那个肠胃太虚了,也失去收涩,还下利,自下利。所以他自利益甚。自利益甚实属少阴。你看张仲景特别把这一段,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他不是说属在阴病呀,他说这个太阴病也有腹满时痛,这个腹满时痛就证候来说,个别的这个证,证候属太阴。但是对于太阴不一样呀,他这个腹满既不是虚满,他这个疼痛,也不是他那个寒痛。他这个纯粹寒刺激肠粘膜,你看他大便。。。,那个腹皮起伏,那就刺激到那个分子上。他能不疼呀,他疼的厉害的呢,这个不是呀,这个纯粹是由于他那个吃泻药,他是误治了。因而使这个腹肌发痉挛。怎痉挛?肌肉不和了,这个他没整个陷到里头去。就是肌肉不和了。他肌肉发痉挛就是咱们说急,小腹急那个急,急就是满。他这个拘挛的厉害,肌肉拘挛都用芍药呀,芍药好使的很呀,他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他病人自然感觉有满,憋的慌。而且呢,有时候他也痛,这都是这个痉挛造成的。他就是。。腹肌不和了,他吃泻药了,整这么一个,当年特别提这个干什么呢?他让你辨证不要片面看问题,片面看问题弄错了,那就当太阴病治就行了。所以呢怕你不明白。大实痛者,这个没陷里呢,要是陷到里了,他变成阳明病了。大实痛,那还得加大黄了,你光这个还不够了。当然也有这些病存在,但是同时里头也实了。所以他叫做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芍药还要加大黄。这治什么呢,治太阴病,这统统是王叔和干的,他这个张仲景这一段不知在哪儿呢?王叔和他编次的时候呀看到太阴病,他都往里头归,你再看看这个伤寒论那就笑话了。
    你看看太阴病,太阴病变成现在这么三个方子,一个桂枝汤方,一个就是桂枝加芍药,一个就是桂枝加大黄。旁的没了。这他妈太阴病叫什么太阴病呀,那个提纲怎么来解释呀?所以他们这些呀,从古到今呀,研究这个书呀,他在这上面就没看出问题来,我敢说,我没有那个,我不是抄人的东西。我看这东西有问题,他妈太阴病,桂枝汤,桂枝加芍药,这都是一种解表解热的基础上呀,那么太阴病他不能发汗呀。反发其汗那不行的,那么虚寒的东西。所以他主要的张仲景这个东西只不定在太阳篇哪块。见到有属太阴,给弄这儿来了,他就把太阴病弄的他妈不是玩艺了。所以我写那三阴篇,我费了挺大力气,这个方证就是这样,这个主要的精髓。你要是片面来用药那是十有八九要错呀,就是一个方剂有他一个一定的适应证。得研究。根据仲景的这个议论。咱们通过他的议论,咱们要做一个小结。我现在要做这步工作。以前我那东西都有,但是我这个,是他妈王八吃秤砣,心里有数。没写出来。我这回都把他提出来。
    你要有时间我还希望你好好搞。这个东西呀,这个人呀,这个柴胡剂呀,在仲景书里头呀,共计有八首。这大家都知道这个,那么这个其中呀,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桂枝汤,还有一个是柴胡加芒硝汤,那么这几个方剂呀都是小柴胡的一个加减方,或者合方。所以我们今天不讲了,我们讲这个加减方呀合方呀。

经方的运用技巧
——刘志杰

    经方的运用,最基础的,是会辨方证,进一步是辨药症。这是第一步,叫做守规矩。
    规矩如何守? 在辨方证方面,就是原方原量,有是证而用是方,不能随意改变原方的配伍组成以及每味药的用量。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些经方方剂,是经过若干年的临床反复的循证之后而得来的,是经得起验证的,没有把病机和药性配伍以及药症吃透,就去妄行加减,就会改变方义,也就改变了其主治,造成方证不应,疗效尽失的后果,甚至会导致病情发生复杂的变化。
    原方敲定了,要是有多余的某个症状夹杂,就要细辨药症。在药症方面,更是要求细辨某个症状的确切病机,属于六纲中的哪一纲的症状,然后选药,要与症状的病机绝对的符合,主治绝对的恰当,才允许加入原方当中,完成一个完善的辨证施方的过程。
    这个规矩,是经方人必须要走的第一步,也是为经方的活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培养自己临床重依据,求严谨的经方人所具有的个性和观念。
    规矩守好了,如何才能够跳出规矩,通权达变的成方圆呢? 所谓方圆之法,就是对方剂的广用和加减变化上。
    一个定方,主治某一个特定的病证。如何才能广用,去治疗其它的一些不同的病呢?这就要深知该方的方证病机,以及组成该方剂的每一味药物所能主治的症状都是什么。每一味药,都能主治几个甚至十几个症状,只要是在相同的病机下,出现了方中任何一味药物所能主治的症状,乃至症候群,就都可以采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
    这叫做经方广用。
    那么,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减变化呢? 加减变化,有换药法,加药法,减药法,增减用量法。
    比如:桂枝汤,加附子,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去芍药,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量,就是桂枝加桂汤。
    普通的换药法,如桂枝汤,根据病机,将其中的甘草换成黄芪三两,生姜加量为六两,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
    高级的换药法,是利用其原方公式,如辛温+酸凉+甘温+辛热+甘平,可以用防风换桂枝,用枳壳换芍药,其它不变。其治疗的病机相同,都是营卫不和,但是,主治的范围便不与桂枝汤同日而语。
    这样的方法,就是高层次的方圆活用法。前提是,必须熟知各种不同的方证病机,熟知药症以及药性,及其四气五味的配伍合化法则,否则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守规矩。
    医生是病法官。法官判案,要按照法律条文办事,医生,也要按仲景条文办事,要讲辨证依据。西医搞个诊断,也要写出充足的标准依据,这是必须的。肆意乱来,就是草菅人命。
    有人说,守固定方,就是套方,就是日本方证派,这是错误的看法。日本人起码不懂辨方证病机,那是弃医存药的愚蠢行为。要会辨病机才行,要方证对应,病机符合,一套就准才是高手。
    还有人说,他不进行加减变化,就宁可不学经方。很好,两个办法,一个是好好再学10年,熟知了各种病机和汤液配伍,就成了。另一个办法,就是马上改行,别给经方学术添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