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顾秀林  

内容提要理解今日世界经济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其一是以效率为目标的全球化市场假设参与其
中者一律平等其二是金字塔型的现代世界体系以“中心—边缘”结构和不平等为其根本特征。
“三农”困境是处在边缘状态的一种表达。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中心—边
缘”金字塔结构延伸的必然结果以农村经济更彻底的市场化作为重心的农村发展政策极可能无
助于缓解“三农”困境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转换一下思路解放思想打
破市场迷信。
关键词现代世界体系  全球化  “三农”  困境

在21世纪的今天由资本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似乎正在取得全面胜利正在走向完成。市场化被
推崇为现代经济唯一有效的、排它的模式它影响到甚至正在决定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的命运。
但是中国出现了持久的“三农”问题它本身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造成的一种后果而且看起
来很难会通过一步的全球化和更彻底的市场化来缓解。本文尝试采用沃勒斯坦1998的“现代世
界体系”范式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一、现代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 现代世界体系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国际学术界批判资本主义的学术潮流可以英文原文
首次出版于1974年的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为代表其中文译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出版。它把全球的资本主义时代的起点追溯到500年前兴起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把由此
迄今的这一段历史解释为一个世界性体系的发展过程并且认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世界性
体系出现的”①。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中心区还有一个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边缘
区中心区和边缘区互动整个世界因而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主义从
来不是仅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现象。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三个组成部分”连结而成的一个整体
金字塔结构其中每一个区域分别承担一种不同的经济角色大体上就是“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
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
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
动力以外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则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
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对于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存在”。
                                                        ①本文中直接引文除了特别标明外都出自沃勒斯坦1998。 www.docin.com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 85 -如果把这三个区域的整体结构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分工联系起来看“这三种不同的经济
角色是由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劳动分工’决定的”。如果以16、17世纪的经济制度而论则“边
缘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中心区是雇佣劳动和自我雇佣半边缘区是分成制”。今天的情景略有
变化资本主导的市场机制已经推进到边缘区至少在表面上或者形式上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制度
已经普遍化封建制或者奴隶制从表面上似乎看不到了虽然在实质上仍然部分地存在着沃勒斯
坦1998。  
这个体系的真正中心是霸权。充当霸权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在生产、交换商业和金融业
三点上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或国家具有更高的效率并且只有当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同时出现在
同一个国家中时霸权才能形成。400年来当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霸权的国家先后分别是荷兰、
英国和美国。在历史上霸权地位都相对短暂而且霸权一旦形成就开始衰退由此会引发整个世
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沃勒斯坦1998。
边缘是这个世界体系中不能没有的组成部分。谁是边缘欧美以外的广大国家和地区。边缘之
外还有暂时未被纳入这个体系的地方——“野蛮”的未开化地带。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论点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整体发挥功能的时候
始终不断地把经济剩余和财富从外围转移到中心去。因此这个“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处在同一个系统中的各国虽然都在追求同一种“市场机制”然
而这个系统运行的结果在中心区内是资本、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在边缘区却是经济和政治
的不发达。只要边缘区的国家或者自动或者被动地纳入了这个世界体系无论它们做出了何种努力
这种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不发达就会作为“融入”的结果被周而复始地创造出来。近400年来无
论是中心和霸权的所在地还是一国在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内的相对位置二者都发生过缓慢的变更
但是这个“中心—边缘”格局至今没有变不过也许不会永远不变。
不妨对上述判断再推论一次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的最终完成就是边缘区的彻底“无产阶级化”
阿瑞吉2009并且使这个“中心—边缘”模式最终定格。边缘区都希望加入真正的中心但至
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成功的先例。中心永远只有一个。在只有一个中心的全球体系中日本和欧洲
国家处于一种半边缘的地位。
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一直在推动全球化最近100年来这个体系的中心——
霸权经历过从英国移至美国的历史转换。 二、中国的“三农”问题和世界体系细分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同中国的农业有关联吗中国的“三农”问题是这个现代世界体
系框架中的问题吗中国已有学者提出并且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了例如李培林2007。本文也将这
样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多数研究者似乎还不是这样看的至少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可以表明这
一点。
长期困扰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这个“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的一种具体表达相对于工
业部门和城市农业不就是边缘吗农村不就是边缘区吗从国内看是这样从全球看就更是这
样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2009年10月来中国时也说美国只有4%的人口务农其实更少但中
国几乎有60%的人口务农超过1.5亿人每天靠一美元生活。他们需要由农业转型到工业他们极
需要这样做①。
                                                        ①资料来源托尼·布莱尔《中国的新文化革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2009年11月1日。 www.docin.com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 86 - 但是布莱尔先生说话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他早先看到的情景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已经像洪
水一样涌进了英国。
事实上自从30年前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很快很深地融入了世界市场
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纳入了沃勒斯坦定义的现代世界体系。如果把沃勒斯坦的
“中心—边缘”模式细分一下运用“中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这个框架仔细观察当今中国
经济同时呈现的两个深刻的特点——高度的外向性和巨大的东中西差别就很容易看出在此“一
个中心美国”的金字塔结构中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极高的东南沿海各省份相对于中国的中西
部地区而言正在扮演半边缘区的角色如果从地理位置上区分中国中西部地区应被定义为边缘
区而从经济结构上来区分农村和农业就是非常明确的边缘区了。
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半边缘区的身份是二重的对中心区部分地扮演边缘区的角色对真正
的边缘区则部分地扮演中心区的角色。这正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代工业”同中西部不发达
区域之间关系的实质前者吸收后者的资源——人力和资金保留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使后者停
留在不发达状态就像中心区对边缘区那样。目前讨论很多的国内“代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
转移无非是半边缘区的扩展而已而真正的问题——“三农”困境则难以通过“代工业”的梯
度转移来解决。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系统中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是站在悬崖边上的边
缘区的边缘。举例来说为何中国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始终难以提高这不完全是由人力廉价且供给
充裕这种地方性特点决定的而是由世界体系和全球劳动分工决定的。假如中国东部“代工业”部
门提高工人包括农民工的工资和待遇那些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订单就会流转到更加边缘的
地方去——工资更低的其他东南亚国家或者别的大洲。那些地方目前比中国更加边缘。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
体系的不同区域我们称之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
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  
中国农业在国内经济结构中也处于一个相对于工业的半边缘区的边缘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更是
处于边缘区的边缘。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部门包括被跨国的生物技术巨头玩于掌股之间为
它们生产转基因农作物例如大豆而后向世界市场和中国倾泻的那几个拉丁美洲国家同样都处
于边缘区的边缘。 三、全球农业“结构调整” 全球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被推进了半个世纪以上到上世纪后半期清晰的国际分工
已经形成。推动这个进程的是世界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中心支持这些行动的最新理论是上世
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很早就被纳入了全球市场体系
按照国际市场需求配置国内资源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可供出口的农产品例如咖啡、香蕉、可可、
棉花等而不是按照自己国内对粮食的需求组织生产。
全球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如何以非洲为例非洲国家食品自给总水平越来越低而非洲
出产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一直不坚挺非洲的饥饿问题越来越严重经常性地发生粮食危机尤其是
在2008年以来的两年里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时候撒哈拉以南地区饥饿人口比例高达32%。
今天在全球67亿人口中有1/6即10亿以上的人在挨饿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进来。 www.docin.com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 87 -在发生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时候按照比较优势安排农业生产的那些国家往往连自救的能力都
没有只能等待国际救援。应该负责的国际机构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是按照“投资农业”和“筹
资买救济粮”两条思路行动的。但是如果用现代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看这两条腿无论走得多好
也解决不了非洲的饥饿问题因为全球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毁坏了那些国家的农业基础。
国际投资进入的是被“调整”过了的生产结构投资的结果不是解决当地人民的饥饿问题而是
为国际市场生产更多的出口农产品救济粮总是来得很慢有很多人是等不及的。那么解决欠发
达国家粮食问题的思路何在是继续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吗那样做极有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所以
应该走的路是回到粮食基本自给的老路回归基本农产品以自给为主的原则否则那些国家的
人民永远要挨饿和等救济这个观点完全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却是永恒的真理连美国前总统克
林顿在卸任之后都是这样想的。
2008年10月23日克林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纪念“世界粮食日”大会后的研讨会上说过这样
的话虽然全球性的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市场总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应该回到过去的让农业
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需求的那种政策上去”“认为我们在插手的时候可以不去提高很多国家供
养自己的那种能力就可以开发它们把粮食当作和彩电一样的商品那是一种没有理智的疯狂”①。
这话讲得远离了主流所以有很多人不爱听。
他还说“国际社会应停止以全球金融危机为‘借口’绕开日益加剧的饥饿问题”并且明确地
说“在长时期中只有在农业上追求自给才能使世界性的饥饿有真正的改善这样还可以延迟下一
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他还说“我们全都鼓吹过那些事包括我自己在当总统的时候。”——鼓吹了什么呢他们
曾经“迫使很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政府去‘调整结构’就是放弃对肥料的补贴放弃改良种
子和其他农业投入而那些国家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争取到美欧的援助。于是非洲的食品自给水平
降下来食品进口就升上去了。”
许多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正在沿着市场经济、比较优势、农业结构调整的道路年复一年地走
向更彻底的国际分工而不是为本国人民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粮食。在那些国家中也同样有“三农”
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且比中国更严重。  四、中国农业与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 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中国处于外围边缘区中国不可能像中心区那样发展农业处于边缘区的
其他国家也不能像中心区那样发展农业。处于中心区的国家与处于边缘区的国家除了资源禀赋上的
巨大差别以外更大的差别在于美国以及欧洲的农业从来就不是边缘性产业。在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前美国就放弃了服装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甚至部分地放弃了钢铁业和汽车产业
却一直对农业进行天文数字的财政补贴。在农业这样的产业中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
业结构调整”是一种市场神话。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反季节、跨大洲的特色食品供给但是被彻底
“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国家付出的是饥饿、被控制和不发展的代价。
                                                        ①原文如下“It is crazy for us to think we can develop a lot of these countries where I work without increasing their capacity to
feed themselves and treating food like it was a color television set.”消息来源http://www.CBSNews.comOctober 232008。
下面两段中克林顿讲话来源相同。 www.docin.com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 88 -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9年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来源》①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67亿人口中
有1/6正在遭受饥饿的威胁而这些饥饿人口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太平洋地区饥
饿人口最多约为6.42亿亚洲总人口为41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饥饿人口约为5300万该
地区人口约4亿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饥饿人口约为2.65亿近东和北非地区饥饿人口约为4200
万非洲总人口为10亿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饥饿人口的比例最高约为32%。盲目或者被迫听
从了比较优势理论、放弃粮食自给原则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着逐渐逼近的灾难性后果。
全球化市场的后果正在通过大豆、棉花和主粮例如水稻在中国体现出来。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后不到10年中国种了5000年的大豆就基本上失败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涌
进中国打垮了中国的大豆。从美国引进、后来经过改造的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到全中国只表现了
短短数年的有效期随后不久靶标害虫就表现了抗药性次生害虫增加导致用药量增加②棉花的
产量、质量和衣分率都下降了直接危及中国的主力出口部门——棉纺和服装行业。目前的解决方
案只有一个成百万吨进口美国棉花。与此同时转基因水稻也在中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准备
不久后商业化种植。
如果采用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的分析框架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
豆市场的演变分析转基因技术的进入和推动就可以看到这些都不过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合乎
逻辑的事实。中心区对边缘区的关系是主导—控制型的关系边缘地带加入这个体系是一种“被
纳入”的过程。建立这种主导—被主导关系的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自由市场过程。相反市场开
拓是一种战略行动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不仅在商业销售上是这样在农业开发上
也是这样。
在中国农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
的继续延伸数百年前拉丁美洲的农业也是这样被一步一步、一块一块地“纳入”世界体系的。
我们对同命运的第三世界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变迁应该有更多的关怀可以从中学习很多东
西。理论本来应该建立在这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反过来把历史事实只当作理论的小小注
脚来使用。
30年来中国试图学习美欧农业模式有得也有失现在可以看清美欧农业模式不是中国的
楷模。中国应该深究市场的反面而不应紧追美国或者欧洲的农业模式。中国不应放任国际大粮商
打通国内市场然后同国际市场直接接轨这样的接轨将把国际市场上的粮价波动以最快的速度导
入国内中国需要一个防范有效的“防波堤”中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国际比较优势调整国内的农业
产业结构不应该完全让国际市场来配置国内的资源从而把中国的农业变成一个不完整的部门。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永远不能放弃的即使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个目的也不应允许世界
市场无障碍地打通中国的农业部门。
“全球化变成一个能够使更多人受益的包容性过程并能应付更大的变动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很
大的政策调整的空间。”张晓山2007的确全球化即市场扩展造成了很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
多的变革例如商业性开发、产业链和物流、龙头企业、就业、收入提高这些都是受欢迎的变化。
但是如果讨论让“更多人受益”那么还需要看受益期限有多长、是否可持续例如抗虫的转
基因棉花的优点在中国只持续了5年左右出口到中国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在10年之内就在产

①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 ②资料来源Scientists call for GM review after surge in pests around cotton farms in China盲蝽爆发科学家呼吁重新审
查中国转基因棉花Guardian英国《卫报》http://www.guardian.co.ukMay 132010。 www.docin.com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 89 -地美国、巴西等地催生了超级杂草①。除此以外还要看上下游产业的全部代价有多大比如当转
基因棉花的种植出现问题后其下游的棉纺织业和服装业就会立即受到影响。农业政策调整的空间
的确很大但如果用现代世界体系的视角来观察那么这个空间就不是更彻底的市场化也不是
直接同国际市场接轨而是另外的做法。
期望像“霸权中心”美国的农业部门那样参与全球市场体系并且预计从中真正获益对处
在遥远的边缘地带上的中国农业和农民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在长远的方向上中国农业政策调
整的方向应该是改变农业所处的那种边缘状态对市场化和全球化要有所保留在参与过程中
既要有防御也要有进攻不能让自己总是处于被动的境地。中国要避免的是在这个金字塔体系里
被彻底“无产阶级化”的那种结局。 五、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范式 新农村建设是非常正确的政策和举措。如果用现代世界体系这个范式来解释那么这项政策
是比较正面地回应“三农”困境的措施合乎利农民和利农业之“道”其中的“道”就是逆市场
化方向的某种推进。具体到执行层面上就是对市场机制的运用不能过头更不能把唯利是图、咄
咄逼人的外部资本轻易地引入农村让农民在更细小的环节上受制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
粮食和食品基本自给和自主的老路可以走而且可以走得好小规模、多样化家庭农业基础上
的合作经营可以搞也能搞得好一国之内区域性的农产品交易也同样可以搞也能搞得好。这些
都有赖于高瞻远瞩的正确路线和高超的政策艺术还必须有对抗宿命的决心。从对抗现代世界体系
中的边缘命运这个前提出发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应该把农民看作现代经济中的有生力量尽
管他们至今还是像“汪洋大海一般”的家庭农户。
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再快也不能“消灭”农民在今天的农民中有相当大的部分还将长时间
继续当农民。可以而且应当这样假设在可预见的将来例如20年后的2030年或者更久即使
城市化顺利推进4亿农村人口按计划进了城“刘易斯转折点”也不会来到中国。这不仅是因为农
村的人口还会增长更是因为一元模式是只会出现在中心国家美国和少数半边缘地带欧洲
的历史现象。劳动力价格是否足够低廉在这里远不是决定性因素。2009年中国“代工业”的生产
和出口规模之大表现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生产已经满足了全球市场对常规商品的大部分
需求已经有更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的很多穷人因此失业“代工业”今后很可能不需要再增加很多
人手尤其在全球经济因金融危机而走势不明之时。因此即使在一个很乐观的城市化预期之下
中国还是必须考虑城市化不能按照预想实现的那种情景为农村政策制定一个长期性的“备案”这
正是新农村建设之长远有效并且合乎“道”的原因。  
像汪洋大海一样分散的小农经济一直让人头痛农村改革以后不太久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农
民又回到了那个“大海”。自从1985年以来的20多年里大家常常在思考下一步改革常常有“站
在十字路口”的感觉。“变制度容易变社会难”韩毓海2009如何把仍然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的
农民团结和组织起来如何“变社会”变一个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为有活力的现代经济部门是一
个时代的挑战我们的确是站在十字路口。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情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模式。把一个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中的遥远
的边缘——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引导到一个可以自主地持续发展的境界——不是持续三年五

①资料来源NeumanWilliam & PollaekAndrewRise of the Superweeds超级野草崛起农民焦头烂额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May 42010。 www.docin.com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 90 - 年也不是只持续30年50年而是更长久、更可持续——将是一个真正的制度上的创新。为了更
好地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转换一下思路解放思想首先要打破市场迷信。
参考文献
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阿瑞吉《亚当斯密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李培林《全球化与新三农问题》载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主编《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7年。
4.张晓山《全球化与中国农村的发展》载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主编《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年。
5.韩毓海《500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黄慧芬


上接第83页
    本文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对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了分析试图将村庄内部的一些因素纳入
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Logit模型中定量地考察村庄内部的经济结构、组织因素和政治因素
对农民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意愿的影响。但是也要看到本文对于宗族组织与宗族力量的度量
还只是使用一种粗略的指标现实生活中的组织因素要远远比这复杂得多。本文从村庄内部的视角
来研究农民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希望能够借此丰富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蔡晓莉《中国乡村公共品的提供连带团体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2.孔祥智、涂圣伟《中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探讨——基于福建省永安、邵武、光泽三县市抽样调查的实证研
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刘鸿雁《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5期。
4.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5.吴海盛《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
第10期。
6.吴罗发《中部地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分析——以江西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7.熊波、林丛《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江夏区的实证研究》《西北人口》2009年第3期。
8.熊巍俊、陶水莲《论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华东经济管理》1994年第3期。
9.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0.孙秀林《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1
.杨宗传《中国老年保障的特色及发展趋向》《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95期。
12.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秦  理 www.docin.com

返回列表